English | 繁體中文
宗旨 研究計畫 案例 相關文獻 相關資源 聯絡我們
 
1
 
情感的召喚與實踐  
大可,男性,原本專業所學是資訊管理,畢業後也從事資訊業相關工作。大可覺得自己在工作中無法找到快樂與生命價值,幾經思索後決定毅然辭職,返回台南老家賣起柴燒紅豆湯。在台南賣紅豆湯的過程中,大可發現許多慕紅豆湯之名而來的顧客多為具消費能力、自主性較高的青壯年族群,因此,原本就相當關心環境、社會議題與弱勢族群的大可,為了能夠關照到社會中不同弱勢族群的初衷,決定踩著改裝三輪車進行環島行動,沿途定點停留以柴火及陶鍋溫火燉煮,分享紅豆湯給偏鄉的「老人」、「兒童」、「農人」及「身心障礙者」,也可以喝到一碗溫暖有味的柴燒紅豆湯。一路上,大可懷著感恩之心,對老人們表達感謝之意,感恩上一個世代的老人家在大可還未出生之前的年代,努力為生活及這片土地打拼及貢獻,奠定台灣經濟與發展的基礎,讓下一代的生活可以過得無虞。這一趟環島移動的旅程,歷時167天超過73鍋的熬煮,每一鍋都是超過三個小時的柴火熬煮,分享了約一萬碗的紅豆湯,他藉著不同地域的跨界移動和煮紅豆湯,環島分享充滿著濃厚人情味的柴燒紅豆湯,在旅程中溫暖了許多人的心,也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播下快樂與愛的種子
https://www.facebook.com/moveredbean?fref=ts
善用機緣的跨界行動  
生命中的偶遇也可以形成社群,催化跨界的微行動。歐北來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2012年世界公民島環遊世界落選的遺憾,反而讓四個志同道合、熱愛旅行的年輕人有機會齊聚一堂、相互分享彼此的想法。出乎意料地,竟讓他們發現到原來一心嚮往到國外旅行的自己,對自己的出生地台灣卻沒有足夠的認識。於是,他們具體地將反思展現在他們行動的實踐上。四個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年輕人,共同組織成一個跨界結合的歐北來團隊,開啟了一種認識台灣的實踐。他們打算從自己開始重新地去認識台灣,再進而把自己和台灣一同帶出國去與大家分享。就這樣,結合豐富跨界資源的歐北來團隊,靠著成員們各自在設計、行銷管理、企劃以及傳播等領域的專業能力,透過募資平台募集資金及人氣,分駐於台灣北、中、南、東四個區域,共同地實行著一個「冷門景點復甦計畫」。團隊中的四個成員之一的阿達,就讀於東華大學,他在網路社群上發起各地青年到花蓮居游慢旅活動,獲得不少網友的迴響。他一面完成實習老師的課業,一面也擔任歐北來網路社群採訪寫稿的任務,以及天下雜誌微笑台灣319鄉款款行特約撰稿人,他還負責規劃島嶼拼圖活動,同時經營在地兩條部落小旅行路線,帶動部落青年推展文化小旅行,希望能藉以社會企業的模式協力部落發展微經濟。四個成員以不同背景專業領域組合出「歐北來」團隊,各自發揮所長並互相支援及合作,進一步將網路社群上的在地特搜、人物報導集結編寫成書出版發行。2014年歐北來成為了AIESEC全球青年領袖世界大會的在地深度旅行合作夥伴之一,帶領來自全世界124國家的青年體驗島嶼拼圖,讓外國朋友走進裏台灣,跟當地人學習、一起生活。「歐北來」團隊正一步一步地朝向「要把台灣帶出去,讓世界走進來」的夢想前進。
https://www.facebook.com/obltaiwan?fref=ts
走出舒適圈的生涯轉換  
巴奈和Vicky是兩位面臨生涯困惑的女性。一封寄自巴奈的邀約信,喚起了Vicky大三時深埋心中的環島夢想,也點燃了兩人微光計畫的火苗。她們揹起簡單行囊從宜蘭出發,順時針一路由花蓮、台東、屏東、高雄、澎湖、台南北上,展開音樂換宿的環島移動,以「壯遊」方式為自己的人生展開一次挑戰與冒險,她們停留過43個住宿家庭、空間,進行過七十幾場的音樂分享會,還有三十幾場的身體工作坊。在旅途中,他們感受到地方的美好及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發現原來微光在每個角落裡,每個人都是社會上一點一點的微光。兩個微光女孩將取自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感動轉化創作出的音樂,在每個停駐的地方來和他人分享她們的行動與故事,讓微光故事不斷延續,藉著移動自身的微光來和其他微光交會,巴奈說:「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回餽美好的事情,就可以讓美好的事情繼續下去」。巴奈和Vicky不僅藉由跨界移動來享受這場挑戰自身生命與框架的旅程,更在這樣的跨界「關懷」、「挑戰」以及故事的「分享」中,在某種程度上也正對在這塊土地的其他角落默默綻放光芒的微光帶來了影響與改變。
https://www.facebook.com/ShimmerPlan?fref=ts
利人利己的服務與志業  
Natasha從小一路就讀第一志願,大學畢業後投入待遇不錯的外商公司,沈浮股海幾年,卻一直找不到夢想的航道,好友May是優秀的軟體工程師,在錯綜複雜的程式語言中,卻找不到通往夢想的指令。就在兩人對人生感到迷惘時,不約而同地參加國際志工旅行,這場旅行啟發了她們想讓世界不一樣的決心與想法,也顛覆了她們對快樂的定義。Natasha 和May 不約而同辭掉原本的工作,打算幫助BCI的孩子們圓夢,同時也圓自己的夢想,她們買下BCI 孩子們的好幾幅原創的畫作,成立一個公益時尚品牌BCI x Rabbits,然後將孩子們的畫印在T恤上販賣。這些衣服有個名字叫「兔兔衣」,每賣出一件就捐出221元(諧音two two 衣),幫助BCI 孤兒院和另一個公益組織。兔兔衣不僅幫助柬浦寨孤兒院,BCI x Rabbits還發展出「每月兔兔衣」,幫助台灣非營利團體,目前捐款已幫過受虐流浪狗、台東書屋、「阿嬤的紙飛機」慰安婦國際關懷計畫以及哈凱部洛重建計畫提案計劃支持等。目前BCI x Rabbits每月可賣出上百件兔兔衣,漸漸累積了一些固定客戶,雖然經營上仍面臨許多挑戰,但這群發起BCI x Rabbits的年輕人,仍希望堅守「永遠不要忘記想再做點什麼的感覺。」的那份初衷。
https://www.facebook.com/BCIRabbits?fref=ts
野化的生涯想像與實踐  
藝術專業背景的阿倫,因嚮往「希望回家的路上可以遇到很多小動物」,選擇了一條返鄉過自然農耕生活之路,要去實踐一個關注環境與自然生態的逐夢生活。阿倫以遊牧的方式來親近鄉村與自然,他親手設計打造了一台種子圖書小攤車。這台小攤車是由回收舊鐵件和報廢電動腳踏車焊接而成,再經由組裝木板箱放置種子、以及環境生態、植物等相關書籍和繪本;車子的再生能源循環電力,可以供應攤車的基本用電。這台小而巧的電動腳踏車上安裝了投影機,可以就地分享環境生態教育議題的影片或舉辦街頭的小型音樂會;攤車上的圖書可以供人自由閱讀並交換環境知識;尤其是精心挑選給孩子們的綠繪本,在種子交換的同時也可以傳遞多樣性作物的友善農耕方式。種子圖書攤車隨機居游於自然與花東山海縱谷的各個聚落之間,希望能創造一個可以共享資源以及承載自然農耕與生態智慧的開放移動平台。2013年底,阿倫榮獲思想地圖計畫的資金贊助,到印度幾個推動生態環境及保種的NGO組織參訪學習,返台後,反思台灣在種子保種的推動上應可朝向以社區、村落型態來推展,他計畫推動在各地村落以點狀的方式進行就地保種及藏種於民,然後彼此串連支援,交換並分享種子的行動。他希望藉由社區、村落的力量來擴大推動,舉辦家庭菜園自家保種活動,未來也計畫進一步深化並落實於社區、村落的實踐,成立各地種子交換站,以點串連成線,織羅網絡來推動台灣在地保種,落實藏種於民(間)的理念。
https://www.facebook.com/wild.seed.library?fref=ts
社會培力的生涯想像與實踐  
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於非政府組織(NGO)的女孩念慈,在帶領學生志工到開發中國家服務的過程中,體會到男尊女卑的尼泊爾社會對於女性經期長期以來的污名化現象。念慈在尼泊爾地區累積了豐富的經歷後,逐漸孕育出「Love Lady Pats棉樂悅事」布衛生棉社會企業雛形,她發起製作友善大地的布衛生棉並在尼泊爾推動女性衛教,讓尼泊爾偏鄉婦女能認知到環保正向月經的重要性,喚醒女性自主意識,也喚醒大眾對於自然界的愛。2013年8月正式成立並命名棉樂悅事工坊 (Dharti Mata Sustainable workshop),在尼泊爾的計畫主要是推廣Lovelady Pads布衛生棉的使用及環保正向月事運動,也提供村落女性就業機會,發展村落女性微型經濟及技能培養,開發對環境、女性及家庭友善的生活用品,實踐永續生活方式,也成立社區「Good Food Shop」有機農產品小舖及婦女手作工坊,未來希望以公平貿易及社會企業為基礎,成為尼泊爾社區永續發展的一環,帶動偏鄉經濟與價值。「棉樂悅事」是一個與社會連結且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經濟模式。念慈行動下的運作模式不僅提供尼泊爾村落婦女就業機會、帶領當地人認識顛覆當地過去對生理期的傳統思維,同時也將布衛生棉的部分利潤回饋給當地婦女基金會,甚至帶入永續消費的環保理念。
https://www.facebook.com/Loveladypads?fref=ts
種樹療癒的生涯想像與實踐  
大學主修歷史,研究所攻讀族群關係與文化的維茵,原本在北部擁有穩定工作,有感於兒時家鄉四處皆是蓊鬱茂密的樹林,今日因拓寬道路,土地過度開發,不僅雜木林變得稀疏,更難見得到通天大樹了。因此,維茵與家人決定在阿公留下來的土地上「種樹」,以溫和的方式來親近土地及「自己可以負擔,環境也可受惠」的方式重建景觀。維茵從整地、舖設防草布、植苗、拉水管線開始,這些都是雙手雙腳與泥土接觸的手工作業。歷經強烈颱風摧毀株苗及天候乾旱雨水不足的考驗,她曾心力交瘁之下在林子裡崩潰痛哭,然而,當她無助難過地抬頭仰天張望時,頓時感受到植物們似乎溫柔的對她說「沒關係,生命就是這樣。」當下,維茵有種豁然開朗的釋懷感受,那是大自然對人心的療癒力量。皇天不負苦心人。十年時光過去,原本稀疏的雜草地,由陽光、水以及汗水、淚水交織終於而成的蓊鬱森林,林子裡有樟樹、阿勃勒、肉桂、月桂、櫸樹、楓香、相思、白臘樹、茄苳、九芎等十幾種樹種共計一千六百株,從小小苗株漸漸茁壯長大,孕育出一片日漸扶疏的樹林。維茵對未來有這樣憧憬,也許有一天她可以跟孩子們說:「我帶你去我阿公的樹林!」,並且教導孩子培養小樹苗,讓他們在體驗一座森林美好的同時也學習種樹。維茵種下的不只是幾千棵樹,也種下了無限可能和希望。
關注農業的返鄉創業  
七年級生的彭昱融,曾擔任記者,因感嘆於主流媒體的制式與僵化,他加入了「上下游新聞市集」,開始為食品安全做出一系列報導,開啟了人們對食安問題的關注。也許是冥冥中自有安排,雖然未能以公費生的身份繼續出國深造,卻在家中長輩的鼓勵下,讓彭昱融返回家鄉花蓮,與同是彭家第三十代的兄弟姐妹們,共同成立了三十代有限公司。為了解決花東地區農產品產銷問題,彭昱融建立了「花東菜市集」與「農濃好禮」兩個在地品牌。做為一個「不一樣的通路商」,彭昱融親自走訪花東各地,與當地的農友們接觸,他一改以往通路商大量削價的方式,而改以合理的價格向農友收購農產品,讓利潤能真正回饋到農友身上。他也積極協助農友轉作有機,以更友善土地的方式耕作,除了透過有機認證,他也堅持親自走訪農產品的原產地,為消費者的健康把關,給消費者最安全、最健康的產品。此外,為了讓消費者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嘗到優質的農產品,並提升產品價值,拓展銷售管道,彭昱融不斷往食品加工的方向努力,他請設計師為產品設計包裝,他也努力創新,研發新產品,還不忘時時關注國內外農業的訊息,充實相關知識。當一個個精美的產品擺在眼前,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彭昱融對在地產業的關懷,更是花東產業轉型的契機。
http://www.30g.tw/
走在田野的學術界,走在人生的新世界  
羅永清,高中時期就奠定了人生的目標,想寫一本幾百年後還有人會讀的書;在大學時期參加了山地服務隊,從此由外文系轉讀人類學系,與原住民的文化研究有了不解之縁!
因為對各民族使用植物的特性和族群生活濃厚的興趣,羅永清長期居住在部落,他認為深入了解地方的方法,就是要實際在當地生活,將自己整個浸泡在裡面,才能真正做出貼近當地文化的研究;他舉辦「大武的美麗與沙愁」的另類部落小旅行,透過在地生活的體驗,期望更多人實際感受當地砂石場所造成的問題,卻也引起當地警方的關注。
長年在部落進行田野調查,和父母關係日漸疏離,隨著父母年事已高,羅永清決定全家遷往花蓮玉里定居,完成他希望讓父母的晚年及年紀尚小的兒子的童年能在鄉下無憂無慮渡過的心願。2014年在玉里創立了「客城之春—國際田野工作站」,將自己的工作站變成一個民間學院,舉辦東台灣歷史講座、野菜認識等田野課程,接應大學生社會實踐之課程等。他想讓更多人了解原住民文化,把自己所學的專長民間化、趣味化,而不僅是生硬的學術Paper;同年並協助行政院環保署出版「臺灣原住民族環境智慧」一書,為國內第一本匯集14族原住民族環境智慧的書籍。
身兼荷蘭萊登大學文化人類學暨發展社會學博士、台東大武排灣族女婿、新手爸爸及高齡父母主要照顧者的多重角色,往返於田野調查的興趣與為人子女的孝道之間,有時會感到挫折,有時會感到疲累,但他仍會持續不斷地走下去,走在田野的學術界,走在人生的新世界。
https://www.facebook.com/SpringofHaktowntw?fref=ts
返鄉務農的社會企業  
資訊業背景的盧紀燁,五年前因為務農的父親車禍受傷,為了要照顧年邁的父親,決定辭去工作返鄉務農。他發現家鄉正面臨老農凋零、農作物滯銷及中間盤商層層剝削等問題,於是他創立了「壽豐印象」農產品銷售平台,除了銷售自家農產也幫助家鄉的老農及小農推廣農產品,希望藉由生產者提供負責的食物讓消費者直接購買,透過直接購¬買的機制,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也將部分利潤捐助給弱勢團體,並進一步發展成為年輕人歸鄉就業及參與農業的機會。
身負許多任務的盧紀燁,平日除了要照顧及接送父親往返於市區就醫,還要處理繁忙的農事,同時也要經營網路銷售平台及管理實體店面,另一方面他還回學校繼續深造,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財金系博士班攻讀學位。青年返鄉務農之路似乎充滿著各種困難與挑戰,盧紀燁的父親對於農田耕作及農產銷售與新一輩的青農有著不同的看法,在觀念上難免也會有一些新舊對立與衝突,但是盧紀燁認為年輕人返鄉就是要解決這些衝突,不是製造更多問題,他認為青年返鄉務農就是善盡社會責任的方式之一,因為台灣鄉村青壯年外流嚴重衍生出許多老人的社會問題,對盧紀燁而言,青年返鄉務農並創業就是社會企業精神最好的註腳。不同於過去多數的老農,現代青年返鄉務農,除了拿鋤頭耕作、照顧農作物及充實農業相關知識,也要負責行銷與管理、製作簡報、寫計畫書申請經費,還要受邀演講分享自身經驗,幾乎要擔負起更多的責任而備增壓力。然而,青年從農似乎更能運用知識、科技網路、媒體傳播及連結社群資源,創新整合生產、製作及銷售,積極開創並努力走出一條返鄉從農之路。
http://www.sofengimage.com.tw/